人 物
賴 垓 字宇肩,大銘鄉瓊溪村人。少年時,曾在九仙山主峰摩云洞面壁苦讀,學業卓有成就。明天啟七年(1627年)在順天府(今北京)考取舉人。明崇禎元年(1628年)進士,后任平湖知縣,廉潔清苦,政績卓著,“文學獨冠兩浙”,擢為翰林院檢討,轉右春坊(太子宮)任右庶子,為太子講學。
蘇 億 字書萬,葛坑鎮龍漈村人,清光緒六年(1880年)生。宣統三年(1911年) 10月10日 ,武昌起義,同盟會會員陳嘉庚任福建“保安會”會長, 11月15日 ,蘇億于龍漈村美洋漈成立“保安會”,被眾人推為會總。
民國元年(1912年)9月,蘇億揮軍南下,戰勝大正寨陳其泗、赤水陳亞炮、西山張德紀等武裝團練。民國2年(1913年)11月13日夜,率部奪取大田縣城,殺典史石晉奎等官吏4人,對平民百姓秋毫無犯。同年11月下旬,袁世凱派下福建旅長李厚基派混成旅第五十二團入大田圍剿,因力量懸殊,石牌一戰,保安會義軍潰敗。民國4年(1915年) 3月12日 ,蘇億被殺害于福州。
蘇十萬(1232—1280年) 原名一侯,字萬仁,號留義(又號劉義),宋末元初德化縣善均里(今雷峰鎮長基村石城)人。南宋寶祐四年(1256年)進士(與文天祥、陸秀夫同榜),南宋景定四年(1263年)二月任吉州(今江西吉安市)刺史。
南宋德祐元年(1275年)初,蘇十萬募集義兵,以境內羅城寨、天平城為據點,屯兵積糧,縣屬各地群起響應,短短數月,即招募謀臣學士、猛將豪俠近十萬人,遂有“一呼十萬發草成兵”之說。德祐二年(1276年)臨安失陷,張世杰、文天祥扶幼主趙昰(益王)、趙昺(廣王)退至溫州。同年,蘇十萬擢任殿前都指揮使。二月,蘇十萬等護衛二王南下入閩,共扶趙昰于福州即位,改元景炎,蘇十萬受封為殿前都指揮使。南宋祥興年間(1278—1279年),昰、昺二帝先后殉難(一病殂岡洲、一蹈海崖門)。元至元十七年(1280年)春,蘇十萬突圍返回德化,在七臺山彰武寨和天馬山嶺頭寨再聚義兵,用“竹林弓、蓬叢箭”繼續抗擊元軍。是年夏,在七臺山水府被圍,混戰陣亡。朝隆版《德化縣志》載:“被刺挺立不仆,血漬石上,朱殷不滅”。
元朝敕封十萬為“武烈蘇王”,謚師湯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詔封為“武烈尊王”。邑人感其忠烈,相繼在霞山村水府、隆泰村宏祠、雙翰村和大田縣屏山立廟祀之。清代,蘇十萬偶像傳至臺灣,為臺灣同胞所崇奉。
鄒無比(620—716年) 俗姓鄒,沙縣人。唐貞觀十年(636年)到九仙山麓雞冠垵飲井結廬。拓藝圃于荇菜湖與黃山溪頭,后在九仙山天然室禪定。天然室后有一九仙洞,洞中有一石像似 李老 君,群仙在此日夜奏廣樂。無比厭其喧擾,把石像改雕為彌勒佛,仙樂遂息,該石雕至今保持完好。唐開元四年(716年),無比坐化于靈鷲巖山巔,后人奉祠于靈鷲巖。普惠見其師無比西歸,亦圓寂于巖中,后人奉嗣于仙峰巖。
顏化綵(864—933年) 名徒紋,德化縣前身歸德場泗濱(三班鎮泗濱村)人。 唐明經 博士顏文麗之子,是德化最早的陶瓷研究名家。顏化綵出生在陶瓷業比較發達的泗濱地區,總結了本地制作陶瓷的經驗,編著陶瓷工藝專著《陶業法》,繪制了《梅嶺圖》。
何朝宗(約1540—1628年) 又名何來,諱容海,字來觀,潯中鎮后所村人。他吸收中國泥塑、木雕、石刻等佛像的藝術風格融于瓷雕,形成獨具一格的“何派”瓷雕藝術。其瓷雕作品有極高的欣賞價值,是“中國白”的杰出代表,外國人贊為“東方藝術”的精品,“天下共寶之”。英國、美國、日本、德國等國家的博物館和部分收藏家藏有何朝宗作品,被譽為影響久遠的瓷圣。
蘇學金(1869—1919年) 名光銓,號蘊玉,別號博及漁人,德化縣城關人。他博取德化歷代各種雕塑藝術風格與工藝技術之長,尤其精于何朝宗作品的研究,仿何派作品,幾可亂真。產品除本鋪號零售外,大部接受國內外古玩商戶訂貨,并經臺灣、香港轉口外銷。民國4年(1915年),其作品“瓷梅花”入選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,獲得金獎,為德化瓷塑參與大型國際展覽評比首次金獎獲得者,明代以后德化瓷雕藝人的杰出代表。
邱雙炯 民國21年(1932年2月)生,潯中鎮風池社區人。小學畢業后從師蘇勤明學習瓷塑工藝。1951年6月參加工作,1955年任德化電廠廠長。后歷任縣水電局局長、縣委常委、縣委副書記、龍門灘引水工程經理黨委書記等。邱雙炯從政40年中,先后主持興建水電站100多座,帶領科研人員實驗以電代柴燒制陶瓷。1993年,創辦福建省德化鳳凰陶瓷雕塑研究所。1995年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。全國第六屆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評審委員、第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評審委員會委員。
許興泰(1941—2006年) 龍潯鎮湖前社區人。他潛心雕塑藝術的研究與創作,在繼承傳統瓷雕技藝的基礎上,博采眾長,不斷創新,作品形神兼備。有幾十件作品參加省和國家陶瓷工藝美術評比獲獎。有6件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館、中國歷史博物館、國家珍寶館、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收藏。1993年,國務院授予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”。1997年9月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表彰大會,受到李鵬總理親切接見。先后任德化縣第三屆政協委員,四屆、五屆、六屆政協常委,泉州市第七屆政協委員。
蘇清河 1941年生,龍潯鎮寶美村人,國家高級工藝美術師,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。蘇清河對陶瓷工藝精益求精。瓷泥配方,釉水研制,稀土、化工原料的應用,瓷塑與造型的設計,獨創性強。在繼承傳統瓷雕技法的同時又有創新,作品形神兼備?!艾撚窦t”系列獲國家銀獎、金獎。坐巖戲珠彌勒、善財龍女拜觀音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金獎。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技藝傳承人。
毛 票 又名毛日票,民國6年(1917年)生,水口鎮毛厝村人。民國31年(1942年)參加革命,后加入中國共產黨。翌年在閩江特委領導人黃扆禹、吳天亮帶領下,開辟德化毛厝至大田武陵安的地下交通路線,建立了尤床半山、下涌山茶、洪田十字格、永泰梧村、水口溪頭等地下交通站,溝通了閩中與閩西北的地下交通聯絡,為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南遷閩中做了大量準備工作。民國33年至34年(1944—1945年),省委機關、省委游擊支隊先后轉移到德化毛厝、坂里,毛票奉命負責情報、生活供給、向導等工作。民國34年(1945年)冬,國民黨福建省政府派重兵到毛厝圍剿游擊隊,毛票帶領當地群眾掩護游擊隊,在德化、永泰邊界的林海中與數倍于我的敵人周旋兩個多月。民國35年(1946年)5月,國民黨德化縣政府派兵圍剿省委游擊支隊,在祝增華指揮下,毛票與游擊隊沖出敵人包圍圈,于6月中旬安全撤離德化。民國36年(1947年),“戴云縱隊”挺進戴云山區,遭到國民黨軍隊追擊。毛票任第三中隊長,帶領隊伍越過戴云山,沖破重重敵圍,進入永泰,經仙游安全到達莆田根據地。民國37年(1948年)后,毛票先后任德化工委書記、仙游縣縣長、德化縣縣長、縣委常委、德化縣副縣長、縣人武部部長、縣革委會副主任、縣政協副主席等職。1985年離休,享受副廳級待遇。
古跡
一、靈鷲巖
位于九仙山巔東側山麓,建于唐開元年間(713~741年),明萬歷間重修。清初修葺兩殿,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間被毀。1988年初,原靈鷲巖住持釋寬凈法師倡議重建,得到美國蒙特利公園市般若修德善堂資助,華裔宏仁、宏華等眾信捐資百萬元,同年10月28日,釋寬凈法師、妙法女居士專程從美國到九仙山為重建靈鷲巖寺奠基。歷經兩年,該寺大雄寶殿、觀音殿、禪房、鐘鼓樓、外山門等9座殿宇修葺一新。全國政協副主席、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寺匾;宏仁、宏華和王震、妙法分別捐獻緬甸玉佛三尊、泰國金銅佛兩尊,使千年古剎重放異彩。1990年2月17日,泉州市人民政府批準開放該巖寺為佛教活動場所。1990年11月3日舉行重建落成暨開光典禮,省、市、縣領導為該寺重建落成剪彩,廈門南普陀寺住持妙湛和尚主持開光儀式。
二、九仙山摩崖石刻
以九仙山氣象站為中心,可分為東、西、南、北和中部5個摩崖石刻區。目前已發現50處。年代可考的為元、明、清歷代石刻。
三、石彌勒佛
為九仙山彌勒洞鎮洞石佛,唐開元丙辰年(716年)前,鄒無比生前所雕。佛高 2.7米 ,底座近似圓形,周長 8.9米 ,胸圍 5.2米 ,肚大,體態豐滿、勻稱,笑容可掬,雍容華貴,富有大慈大悲的神韻。觀賞者無不為之動容,隨之微笑。石雕前有悟佛的楹聯:“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,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?!彼蔷畔缮礁呱钚?出世絕倫的人文藝術,為鎮山之寶。
四、石觀音佛像
位于摩崖石刻“補陀”前,廣欽寺通往獅頭山的路邊。元代雕刻,高 2米 ,胸圍 2米 ,其中蓮花石座高 0.25米 ,長 1.5米 ,寬 1.05米 。佛像頭戴三山帽。石雕分佛身和頭部兩段,連接處用石栓固定。跏趺坐式,腳板向下,手指修長,衣紋簡練,袒胸并佩帶項鏈裝飾品,顯得古樸莊嚴。20世紀60年代后期,佛像頭部和面部遭破壞,經人工修復后基本保持原狀,表面風化嚴重。2003年,縣文體局集資就地建閣,讓游人觀賞供奉。
五、德化窯址
德化窯址于1961年5月由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列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?!扒穼m德化窯址”(包括潯中、三班、蓋德3個鄉宋至明代的窯址)于1988年1月13日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據1954~1988年普查,全縣已發現宋至民國歷代古瓷窯址229處。其中宋代12處,宋元時代28處,宋明1處,宋明清1處,宋清2處,明代6處,明清13處,明、民國1處,明清、民國7處,清代117處,清至民國34處,民國7處。這些古瓷窯分布在16個鄉61個村,其中以潯中鄉最多達90處,上涌、三班鄉分別為31處和28處。古瓷窯址數量列居全省各縣之冠。
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