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德化于五代后唐長興四年(933年)置縣,地處福建省中部、泉州市北部,縣域面積2232平方公里,戶籍人口35.39萬,轄18個鄉鎮、222個行政村(社區)。境內山多、水足、礦富、瓷美,素有“閩中寶庫”之稱。陶瓷生產歷史悠久,是我國陶瓷文化發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,陶瓷產品80%以上外銷,銷往190多個國家和地區,是福建省十大重點出口縣(市)之一、全國最大的工藝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。先后榮膺“世界陶瓷之都”、“中國陶瓷之鄉”、“全國文明城市”、“中國電子商務百佳縣”、“中國最佳生態旅游縣”、“中國小水電之鄉”、“中國瓷都·德化”、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”、“中國早熟梨之鄉”、“中國油茶之鄉”、“中國竹子之鄉”等稱號。2022年,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53.44億元,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22.64億元,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.97億元。


幾個“千年不變”
作為千年古縣,德化自建縣以來,無論歷史如何變遷,始終有幾個“不變”。
一是地名不變。據載,“德化”正式命名是在后唐長興四年(公元933年),取“歸德”之“德”,“鳴琴布化萬民”的“化”,即“以德化民”。此后,古縣“德化”之名,歷代傳承,沿用至今。
二是地域不變。最早德化歸屬福州管轄(注:當時的泉州也歸屬福州管轄),后歸屬清源軍(...[查看詳細]

德化建縣前疆域分屬尤溪縣、永泰縣管轄。唐貞元年間(785-795年)析永泰縣歸義鄉置歸德場,場址設在今德化縣城,隸屬永泰縣,初具德化縣雛形。五代后唐長興四年、閩龍啟元年(933年)由永泰縣析出歸德場置德化縣,后晉開運二年、閩天德三年(945年),德化縣隸屬閩國東都(今福州)。后漢乾祐二年、南唐保大七年(949年)尤溪縣析常平、進城二鄉歸德化縣轄,時屬南唐清源軍(今泉州)。宋屬清源軍、平海軍和泉州。元屬泉州路、泉寧府和泉州分省。明屬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。清...[查看詳細]

德化縣轄12個鎮(龍潯、潯中、蓋德、三班、龍門灘、南埕、雷峰、水口、赤水、上涌、葛坑、美湖),6個鄉(楊梅、湯頭、桂陽、國寶、大銘、春美),222個村(社區)。
[查看詳細]

人 物
賴 垓 字宇肩,大銘鄉瓊溪村人。少年時,曾在九仙山主峰摩云洞面壁苦讀,學業卓有成就。明天啟七年(1627年)在順天府(今北京)考取舉人。明崇禎元年(1628年)進士,后任平湖知縣,廉潔清苦,政績卓著,“文學獨冠兩浙”,擢為翰林院檢討,轉右春坊(太子宮)任右庶子,為太子講學。
蘇 億 字書萬,葛坑鎮龍漈村人,清光緒六年(1880年)生。...[查看詳細]

【概況】
2022年全縣生產總值353.44億元,增長4.7%。其中:第一產業增加值13.43億元,增長4%;第二產業增加值211.42億元,增長6%;工業增加值162.98億元,增長5.1%;第三產業增加值128.59億元,增長2.8%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.79億元,增長4.5%。固定資產投資138.99億元,增長27.5...[查看詳細]

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,泉州市西北部,東經117 °55′—118°32 ′,北緯25 °23 ′-25°56′。東與永泰縣、仙游縣毗鄰,南和永春縣接壤,西連大田縣,北毗尤溪縣??h境東西長62.1公里,南北寬60.4公里,總面積2232.16平方公里,其中山地面積273萬畝,占總面積的81.6%;耕地面積186168畝,占總面積的5.6%,人均耕地0.62畝。
[查看詳細]

德化縣地處閩中屋脊戴云山區,全縣地勢較高、地形復雜,地貌以低中山為主,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,平均氣溫19.5℃,年均無霜期260天左右。境內資源豐富,擁有“山多、水足、礦富、瓷美”四大優勢,素有“閩中寶庫”之稱。山多,全縣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8座,福建第二大山脈戴云山主峰橫亙境內,是典型的山區縣;林地面積268萬畝,森林覆蓋率73.7%,森林蓄積量2103萬立方米。水足,年均降水量1769毫...[查看詳細]